做家事,刺激孩子大腦思考力
top of page

做家事,刺激孩子大腦思考力


動手做家事,增加思考能力

正因為我們活在事事便利的時代裡,做父母的更應該讓孩子動手、動身體去工作。

這並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能夠學習的人,而是為了讓孩子變成有智慧、更努力讓自己活在當下的人。讓孩子不以世間價值(金錢等物質)為幸福指標,成為一個實現自我、堅強茁壯的人。

其實,正因為家長們都希望孩子成為這樣的人,坊間才會有這麼多的益智玩具。

但我認為家務勞動才是成長的基礎。我在之前的著作中寫到:「一個人能夠自行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家事,才算獨當一面。」「獨當一面」的意思是成熟,人類從原始時代起,每個人都動手、花體力去處理自身事物、打理自己生活的地方。這些都是人之所以為人才會去做的動作。 而且,真正頭腦好的孩子,連煮飯、洗衣、澆花都能當成遊戲樂在其中。其實在幼兒期,孩子接觸到周遭的各種刺激而快速成長,會很想去做任何家事。他們「玩」家事更甚於玩玩具。也許孩子知道「做家事」才是自己成長所必要的遊戲。

在大腦的研究裡提到,有步驟的工作可以培養思考能力。單純的動手或是勞力對腦部的刺激不夠

,有步驟、需記憶一段時間的作業,才能讓大腦得到刺激。

大腦的短期記憶又稱為「工作記憶」(Working Memory),由大腦的前額葉皮質處理,短期記憶經過不斷地重複可以強化為長期記憶。家事就是這種「有步驟的作業」。

聘雇計時人員時,一般雇主都認為家庭主婦做事比學生有步驟。這也許是因為主婦透過家事自然而然學會「思考的能力」。

益智玩具很好,我也會買給孩子,喜歡看孩子玩得很開心。這種透過「遊戲」讓孩子思考的玩具有許多優點。當我做晚餐不希望孩子插手時,我會跟孩子說:「你在這個廚房裡做飯喔!」然後讓孩子去他的玩具廚房做菜。

但我也認為,只有玩具是無法完全滿足孩子的遊戲心與好奇心。

學習家事的四個階段

無論是要孩子整理或是幫忙,我常被家長問到:「應該先教孩子做什麼家事?」「要從幾歲開始教才好?」

在孩子的行為發展上,「看了之後記住」是很重要的步驟。小孩子看著周遭人的動作跟著學的行為,在心理學上稱為「模仿心理學」。

孩子看著大人如何做事來學習做事的方法,看大人做事感到很有趣,再透過實際動手做來學會。如果自己動手做了還是不會,就透過大人指導來學習;最後一步是自己找出想學或想做的內容來學習。

我們很容易落入「做父母的該怎麼教」的想法當中,但其實我們最先該做的,是反思自己在做些什麼,因為孩子是看著父母所做的事情來學習的。

反過來說,父母自己不做的話,不管再怎麼教,也許孩子就是學不會。(這麼一寫,突然覺得我該跳回自己的身上,好好地反省……。)

另外,雖說孩子是「看了之後記住」,但「看」和「做」畢竟還是不一樣。如果孩子實際去做還是做不好該怎麼辦?

我覺得可以這麼做:

1. 父母先讓孩子看正確的作法。 2. 讓孩子一個人試著做做看。 3. 孩子做不出來,父母再做一次給孩子看,或是出手和孩子一起做。 4. 孩子可以一個人正確完成就OK了。

如果跳過1和3,不斷地讓孩子自己去做的話,不管多久他也學不會。老師也許有時間慢慢教,但對忙碌的父母來說,這樣做需要一些耐性,但是等孩子學會做之後就輕鬆了。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